我们尝试着复盘了一部30倍投资盈利的传奇音乐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歌剧魅影 25周年 我们尝试着复盘了一部30倍投资盈利的传奇音乐剧

我们尝试着复盘了一部30倍投资盈利的传奇音乐剧

2023-03-12 06: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官宣将与英国真正好集团联手打造音乐剧《剧院魅影》史上最大规模中国巡演。消息一出即引发众人瞩目。

《剧院魅影》名气实在太大了。据统计,《剧院魅影》已在全世界超过37个国家和地区的172个城市上演了超过65000场,吸引了超过1.4亿观众,其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达到60亿美元,获得超过70个戏剧奖项,成为目前百老汇上演最久的音乐剧。

《剧院魅影》同名经典唱段

《剧院魅影》也是不少国内观众的音乐剧启蒙之作。《剧院魅影》2004年第一次来中国内地,在上海大剧院演出长达3个月,创下纪录:盛演100场,票房收入6500万元,出票率99%,吸引观众17万人次。

2013年底《剧院魅影》归来,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60场,票房高达6177万元(第一财经数据),成功引爆国内对于音乐剧产业的热情。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剧院魅影》可能不是每个音乐剧观众心里的Top 1,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最赚钱的一部。

但很可惜,目前来说,整个中国音乐剧,乃至影视圈,都没有诞生出《剧院魅影》这种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吞金兽。

结合媒体报道,和《剧院魅影》幕后关键人物、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自传《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提供的信息,我们复盘了《剧院魅影》的光荣之路:

风起

一场婚外情引发的经典佳作

坊间的传言有一部分是真的。

1983年3月,还在婚姻期的韦伯出轨莎拉·布莱曼(是的,就是后来的月光女神)。那是场狂热的、无可救药的婚外恋,韦伯公开承认将要为了莎拉·布莱曼离开相伴十二年的发妻和孩子。

韦伯和莎拉·布莱曼在婚姻登记

陷入爱之喜悦的韦伯迫切地想要为新的爱人做些什么。恰好布莱曼接到了一个工作邀约,来自根据加斯顿·勒胡小说改编的、汇集了著名歌剧咏叹调的点唱机音乐剧《剧院魅影》——并非是后来的那部——布莱曼没有答应,最后也证明这是场失败的尝试。但韦伯和他的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个故事配上音乐的魔力,决定跟进开发。

传奇制作人麦金托什,代表作:《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西贡小姐》

早期的《剧院魅影》是计划走滑稽风格+歌剧曲目集锦路线的,但在纽约排练《安魂曲》期间,韦伯买到了一本《剧院魅影》的初版英译本,小说的结局深深触动了这位正在散发爱情荷尔蒙的作曲家:在男主魅影身后数年,他的尸体被挖掘出来,弯曲的手指上赫然戴着他曾送给他挚爱的女主克里斯汀的那枚戒指。

得不到回报的爱恋的故事,观众席的大吊灯砸下去的惊险时刻,才华横溢却因面貌受损终日躲藏在面具后的魅影人设……一个浪漫传奇已初现雏形。自此,《剧院魅影》正式作为韦伯团队的原创剧目被开发。

吊灯飞过观众席最后砸在舞台上,是本剧的高光时刻。

入局

以剧为核心的演出机制

谁能够把那些精彩元素都按部就班地在剧院里展现出来?让观众买账可不容易。

欧美音乐剧是制作人中心制,制作人负责统筹整个项目,包括早期的选剧目、融资,以及后续的搭建团队、市场营销、预算控制等等。剧组每天要做决策的事情很多,团队不和或者制作人一意孤行导致剧目扑街的案例比比皆是。

主创团队去故事的发生地巴黎歌剧院考察

上海大剧院首任艺术总监钱世锦说,世界音乐剧久演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建立了“剧目是根本” “养戏不养人”的演出机制。

《剧院魅影》最先入局的就是作曲家韦伯和制作人麦金托什,有能力也有关系的布莱曼毫无疑问将会出演女主角克里斯汀。

接下来的剧组成员就是严格按照能者居之原则筛选出来的了:

舞美和服装设计玛利亚·比约森曾给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话剧《卡米尔》设计了魔幻般的舞台效果;导演是执导过《伙伴们》《艾薇塔》的优秀导演哈罗德·普林斯;与韦伯合作过《猫》的编舞吉莉安·林恩继续负责编舞。

玛利亚·比约森的服装设计图

从现在看这个剧组完全就是大佬云集,但在当时,一个在音乐节里试演糟糕的新剧,灵感源泉是一段广为人知的婚外情,媒体和观众都在质疑:这能做好吗?套用韦伯自传的原话就是:“戏剧圈都在窃窃私语,作曲家的老婆,再加上演弗兰克·斯潘塞的那家伙做主打阵容?”

《剧院魅影》这部戏确实有过三次重大的成员抉择博弈:

首先在导演方面,韦伯和麦金托什意见产生了分歧,麦金托什更属意执导过音乐剧《猫》的特雷弗·努恩,而哈罗德·普林斯当时三部新戏都以失败告终,宛如“票房毒药”。但韦伯坚持,认为普林斯的娱乐属性会更为契合。

韦伯和导演哈罗德·普林斯、伊莲·佩姬在排练《艾薇塔》

然后是男主角。推广单曲和视频出演魅影的是斯蒂夫·哈雷,但在录音棚里,韦伯发现他的咬字不尽人意,麦金托什则担心他能不能扛得住每周八场的现场演出。

经人推荐,他们找到了迈克尔·克劳福德——而当时,克劳福德在英国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是一个喜剧片里名叫弗兰克·斯潘塞的“略微智障、声音尖细,更有点娘娘腔的明星角色” 。同时,亦没有迹象表明迈克尔拥有驾驭高难度歌曲的声乐能力。当然,克劳福德后来用完美的演出洗清了观众的疑虑。但在当年,这确实是一招险棋。

首版《剧院魅影》三位主演合影

最后是词作者的更迭。《剧院魅影》的团队对歌词感到严重不满。麦金托什请了《窈窕淑女》词作者艾伦·杰·勒纳协助理查德·斯蒂尔格作词,但勒纳不幸得了癌症无法参与。后来团队大胆启用一位叫查尔斯·哈特的年轻作者,他作词的《念着我》风格简约,令人称赞。于是理查德·斯蒂尔格成了年轻人底下的二把手,难免心态变动,工作期间需要大量磨合。

但成熟的剧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切的考量都是从剧目呈现出发,能者居之。

共赢

让创作者吃饱饭的版税制度

大获成功的《剧院魅影》创造了一个投资神话。前华尔街交易员Jim Freydberg在1988年投了50万给百老汇版《剧院魅影》,得到了1500万美金的回报。而音乐剧盈利的关键,就在于演出周期。音乐剧演出的周期越长,回报就越多。

制作音乐剧的目的无论是为了艺术还是赚钱,人才都是剧目制作的核心。原创音乐剧里,原创者和创作团队都有相应的版税分成。

首演,韦伯、哈罗德·普林斯,男女主演上台谢幕

在《剧院魅影》之前,音乐剧《猫》在百老汇演出期间,版税制度经历了一次变更:只要《猫》的票房稍微有走弱的迹象,原创者和创作团队就会被要求减少版税分成。

也正是从《猫》开始,麦金托什首度提出并创立了“版税包”模式,就是由创作组成员们各自放弃该剧目演出运营利润中一定比例的分成,不过如果协商好了的话,可以每周拿一笔小金额的最低分成。这个模式已经成为戏剧行业的常规操作了。

韦伯自言:以我作为制作人的视角来看,剧目运营成本涨幅如此之高,是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的,尤其是在工会力量如此强大的美国戏剧界。可是后果就是如今的创作者们只可能从一部旷世巨作(近年来的神话也就只有《汉密尔顿》了)中真正获得经济回报,这就使得年轻的创意天才越来越难通过戏剧作品来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了。

《剧院魅影》25周年的百老汇宣传

饶是如此,有版税也总比没有的强。如果创作者像韦伯一样是作曲家,比较幸运的是,除了剧目演出,还能通过歌曲,在其他渠道获得收入,只要版权在自己手里。

除了音乐才华出众,韦伯还极有商业头脑。现在,音乐剧、电影版《剧院魅影》的版权,都控制在他创办的英国“真有用”公司手中。根据《人民日报》2005年的报道,当年的在中国引进的《剧院魅影》,按版权法,每场演出收入中,《剧院魅影》的版税占9.5%,如以每场60万元票房计,光100场的版税,“真正好”就将分得570万元。其次,大厅里出售的许多衍生产品如CD、MP3、纪念品、宣传册等,每出售一件收30%的版税。一只杯子卖30元,版税就占了9元。

从《剧院魅影》的案例看,创作者同样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争取更大的权益。为了笼络人才,麦金托什最后把利润也分给了男主演迈克尔·克劳福德一份。而导演哈罗德·普林斯在麦金托什摇摆不定导演人选期间,也借机 “博弈”到了一大笔钱——总而言之,有能力的人,值得更高的收入。

音乐剧投入高、风险高,百老汇只有三分之一的演出收回了成本。但,总有奇迹会发生。《汉密尔顿》在21世纪缔造了新的音乐剧神话。沿着前人的脚步,《汉密尔顿》在版税分成方面做得更为详细:

《汉密尔顿》剧照

关键人物Lin-Manuel Miranda参与过多无法统计,只能算出他每年可以通过作品在百老汇获得64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制作人拥有净利润的42%和调整后票房的3%,导演获得调整后总收入的2.5%和1.5%的净利润,编舞是1.75% 的收入和 0.5% 的净利润,编曲、服装、灯光、音响设计师,参与的演员、帮助过核心主创Lin-Manuel Miranda的历史学家和剧院都能获得版税分成——剧组考虑得极其周到。(《纽约时报》2016年数据)

一部艺术与商业双赢的作品,是怎么诞生的?

韦伯自己都感慨:哈罗德制作的这版《剧院魅影》可以说是音乐剧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选角、编剧、作曲、作词、导演、编舞以及设计的“七星连珠”,共同催生了这部惊世之作。这也提醒了我们,创作过程是多么需要通力合作,也是多么地脆弱敏感,只要有一个环节没能平衡好,就会让一部杰作毁于一旦。

而在此之前,建立以剧为核心的演出机制和完善的版税分成制度,是不是能更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和创意,让更多的人在吃饱饭的同时,无后顾之忧地、为人类创作更多的精神粮食?

相关图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